5月15日,国际黏多糖日患者关爱活动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主办。受疫情影响,为期两天的会议于线上召开,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16位专家学者,围绕黏多糖的确诊、治疗以及康复、用药保障等多方位的话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享与探讨。
黏多糖贮积症(MP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类疾病,因缺乏特定的酶,黏多糖在体内积聚,导致身体多系统病变,造成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骨骼畸形等,严重者常于10-20岁内死亡。在中国,黏多糖贮积症已被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北京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办人郑芋表示,由从前的无药可医,到如今的有药用不起,罕见病药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困扰着我们每一位患者。而近日,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了给予罕见病新药不超过7年的市场独占期,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让我们患者看到了曙光。国家鼓励罕见病药品的研制和创新,鼓励开展已上市药品针对罕见病的新适应症开发,对临床急需的罕见病药品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由此,也将进一步改善黏多糖患者的用药局面。
黏多糖贮积症可分为七种类型。医院医学遗传科主任医师俞丹介绍,黏多糖Ⅰ型的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疝和角膜混浊等;黏多糖Ⅱ型通常为男性患者,女性多为携带者,临床表现呈多系统受累;黏多糖ⅣA型骨骼损伤通常比其他类型的MPS更广泛和严重。
“要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治疗目标。”俞丹主任在会上重点提到。
医院医学遗传科张雪梅教授介绍,MPS疾病的临床诊断路径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液GAG)、酶活性测定和相应的基因分析。其中,MPS酶学分析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关于MPS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特异性治疗法酶替代治疗(ERT)、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非特异性对症治疗。相较于前两种治疗方法,非特异性治疗则更加侧重哪里有问题治哪里,主要针对眼睛、听力、心脏、骨骼异常等。因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因而亟需多学科、多专业的医生共同参与,进行多学科的治疗和管理。
早期使用酶替代治疗能够预防MPS特征性症状的出现,进而能够改变疾病的自然史。然而,也有其局限性,安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德云表示,心脏瓣膜病、骨骼肌肉和CNS系统通过酶替代治疗无法得到显著改善,气道上能得到改善,但通常难以达到正常水平。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要求患者(一般在2岁以前)在移植前脏器受累越轻,移植的疗效则会越好。“随着病情的进展,代谢异常影响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患者最佳的移植年龄是1.5岁~2岁。”医院医学血液科朱易萍教授介绍,移植时年龄越小,移植前器官受累越轻,残留症状越少,但对于已经造成损害的器官是没办法逆转的。
备受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