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人工瓣膜?
每年,接受心脏手术换瓣的患者不少,比如在我国每年就进行约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但是尽管这样极大地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但人工心脏瓣膜尚不完美,如何更好个性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人工瓣膜?
近日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瓣膜病外科学组发布的《心脏瓣膜外科人工瓣膜选择中国专家共识》给出了指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择人工瓣膜的因素
共识指出,如果患者无法持续进行瓣膜置换术后高质量的抗凝治疗,使用生物瓣膜是合理的,包括抗凝禁忌症或高风险、患者自身依从性差、生活方式或个人意愿等原因。
但最主要因素是患者的个人意愿、年龄、预期寿命、抗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症、合并症及其未来再次手术的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年龄为限
如何选择人工瓣膜
外科换瓣手术:60~65岁是分界线
对于年龄小于60岁且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在接受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且无抗凝禁忌症或高风险时,建议使用机械瓣膜。
年龄60~65岁接受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且无抗凝禁忌症或高风险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个人意愿选择机械瓣膜或者生物瓣膜。
而一旦超过65岁,需要接受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就建议使用生物瓣膜。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70岁为界
对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总体上以70岁为分界线。
共识建议,外科手术极高危,或中、高危且年龄≥70岁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合理的(Ⅰ,A)。
外科手术低危(STS评分<4%)且年龄≥70岁的患者,TAVR是合理的(Ⅱa,A)。
年龄60~70岁的患者,由心脏团队根据外科手术风险及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Ⅱa,B)。
在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版)中,外科手术中、低危且年龄≥70岁和60~69岁患者经过临床综合评估认为更适合行TAVR手术者,为相对适应证。
共识还称,国内患者在依据年龄选择瓣膜种类时,年龄门槛应略低于欧洲指南。
以其他因素为限
如何选择人工瓣膜
50~65岁需要接受主动脉瓣置换的患者中,使用哪种类型的瓣膜仍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临床上需要临床医师结合瓣膜耐久性,出血与栓塞风险与患者共商决策。
对于未来可能妊娠的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妊娠相关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置入机械瓣后的抗凝治疗风险和生物瓣耐用性差的问题。
总结
生物瓣膜主要适用人群
1.因生活方式原因,不愿终身抗凝的患者。
2.孕期或有怀孕计划的育龄女性。
3.活动量较大,且不能坚持定期血液检查的患者。
4.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不愿在饮食、服药和运动方面受到限制的患者。
5.对于因出血史、受伤风险增高无法进行抗凝的患者,这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6.病人60岁以上建议使用生物瓣,目前的新指南已建议50岁以上的患者可考虑生物瓣。
对于选择机械瓣膜好还是生物瓣膜好,目前对年龄界限尚无一致意见。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瓣膜,包括每种瓣膜的获益与风险、生活方式、年龄和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
内容来源:
中国循环杂志
前行路上,全心为你
点赞或转发,让彼此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