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脏瓣膜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9年前经导管国产瓣膜置换患者,如今过的怎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健康时报记者李超然)“做完瓣膜置换术9年了,依然活得跟59岁一样潇洒。”陈国(化名)是我国首例接受经导管国产瓣膜置换手术(TAVR)的患者,今年95岁的他精神矍铄、谈吐清晰,与当年那个呼吸都困难的主动脉狭窄患者完全判若两人。

国产瓣膜已陪伴高龄患者9年

“年以前,不开刀就换瓣,完全是天方夜谭。”中医院冠心病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永健说,过去,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方法是经过外科开胸手术进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中患者需要全身麻醉、心脏停跳,许多患者由于存在外科手术禁忌症或手术风险高危而不能做手术,面临着“不换瓣就心衰”或“做手术但有可能下不来手术台”的两难境地。

年9月10日国内开展第一例国产经导管瓣膜置换时,主刀团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该瓣膜是国内首研,刚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国外瓣膜也没有在国内开展正式的临床试验。国内只有极少数瓣膜病患者能通过入选临床试验或特殊手段获批进口瓣膜进行手术,吴永健和团队没有案例可参考。

距离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已经过去九年,但吴永健依然清晰地记得,术前一周他就进入了紧张的准备状态,对瓣膜的物理学、生物学的特点深入研究,评估患者的心脏形态是否适用于这种手术。手术当天自己既紧张又期待,国内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待这场手术成功。

“这台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以后我们也能继续探索国产介入人工瓣膜的新技术了。”吴永健说,手术耗时约三个小时,当他从手术室中走出来时,激动不已,满脑子想的都是:中国那么多等待换瓣的老年患者有救了!

陈国向健康时报记者表示,他当时已经86岁,严重的主动脉狭窄让他“坐立难安”,一活动就胸闷气喘,在住院期间得知自己符合试验要求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接受手术。

手术很顺利,陈国在手术台上“睡了一觉”就回到了病房,一周后顺利出院,过去连躺、坐都难受的他甚至可以一路小跑去赶公交车。现在95岁高龄的陈国参加了社区的编织社和歌唱社,能够灵活地编织饰品,在社区联欢会参与表演……“当年做手术前,哪里想到九年后还能这样活着呢?”陈国感激地说,是吴医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经导管国产瓣膜的进阶之路

第一例手术的成功给了吴永健很大的信心,以此为基础和起点,在过去9年里,国产人工瓣膜、TAVR都在不断进步。

作为微创手术,TAVR不需开胸、局部麻醉、心脏不停跳、手术时间一小时左右,大大减少了患者手术风险。如今,TAVR已成为高危和存在手术禁忌的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重要的手术治疗方式,已有超万名患者受益。

“在第一例手术前,我们也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研发出首个国产介入瓣膜的启明医疗董事总经理、联合创始人訾振军见证了第一例手术的圆满完成,也见证了国产瓣膜从研发到问世再到不断升级的全过程。

訾振军介绍,最早的国产瓣膜,是科研团队基于中国主动脉狭窄患者的特点研发的:与国外相比,国内患者整体钙化程度更高、二叶瓣的比例更高,因此启明医疗研发的国产瓣膜在支撑力和耐久性上都做了深入设计。

VenusA-Valve从年进入临床,再到年成功获批,领先于进口产品进入市场,成为首个在中国获批的瓣膜产品,填补了我国国产瓣膜的空白。随着国产人工瓣膜的适应症逐渐拓展,科研团队开始转向思考如何提高手术安全性,尽可能降低术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针对第一代瓣膜不可回收、不可调整位置,需要医生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TAVR这项技术。启明医疗的科研团队对输送系统进行创新升级,同时保留一代瓣膜强径向支撑力的优势基础,率先研发出第二代可回收、可重新定位的人工瓣膜产品VenusA-Plus,可及时通过操作输送器对瓣膜进行回收、调整和再释放,以达到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在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同时,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开启中国TAVR可回收时代。

如今,介入瓣膜已经为陈国服务了9年,对訾振军来说,如何延长人工瓣膜的寿命,是研发团队正在攻关的难题,他们目前在研的高分子人工瓣膜,或许将不再有耐久性困扰,希望未来能研发出寿命超过10年甚至20年的人工瓣膜,能够出现适用于年轻患者的瓣膜。

“主动脉狭窄是个老龄化社会下有‘时代特点’的病,人老了之后主动脉瓣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也就是说它‘累了’,进而影响全身供血,长时间会导致心衰。”吴永健主任介绍,我国75岁以上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人群大约有万,然而主动脉瓣狭窄的知晓率却很低,远不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为广大老年人群所知,他希望,这个疾病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让老年人知道“胸闷”可能是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知道主动脉瓣狭窄可以通过瓣膜置换术治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